当前位置:

我市举办首场“巴彦淖尔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09-09 来源: 点击量:

9月9日,市委宣传部举行首场“巴彦淖尔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黄东宏、张利东、袁培才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发展与改革有关工作举措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发改系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蓬勃向上、异彩纷呈。

 



重大项目建设点燃

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政府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常态化推行重大项目领导包联、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创新运用工期倒排、精准调度等工作方法,定期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审批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推广在线审批、帮办代办服务,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达产见效。

 

十年来,年度实施重大项目数量由96项提升到202项,增长了1.1倍,滚动实施重大项目612项,累计完成投资3162亿元;年度项目开工率由70%提升到100%,提高了30个百分点。实施了单体投资超10亿元项目77项,涉及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重大交通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

 

十年来,组织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现代设施农业、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奶业振兴、金草原胡羊养殖、润海源肉鸡全产业链等农牧业现代化升级项目76项,完成投资433亿元。

 

十年来,组织实施了黑猫现代煤化工、国城硫铁钛、潇龙高碳铬铁、东立多晶硅、恒嘉单晶硅、华恒丙氨酸缬氨酸、龙腾光热装备制造产业园、三一重能零碳产业园、远景智能风机装备制造等工业转型项目168项,完成投资732亿元。

 

十年来,实施了53项重大交通项目,完成投资363亿元,建成了G7京新高速、省道311、省道212、国道335、国道242和一批园区铁路物流专用线,包银高铁、甘其毛都至海流图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

 

十年来,实施了110项重大能源项目,完成投资583亿元,国家首批试点中核龙腾10万千瓦光热项目并网发电,集中式、分散式、分布式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遍布乌拉特草原、乌兰布和沙漠和河套平原,上海庙特高压160万千瓦风电、川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加紧推进。

 

十年来,举全力补齐城市设施和民生短板,组织实施了134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4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医院医疗、教育教学、养老康养、文化旅游设施日趋完善。

 



新能源发展持续助力

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扛起保障生态安全的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以绿为底,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全力以赴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持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完成新能源投资超过420亿元,能源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

 

新能源装机不断增长,电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市风光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新能源开发起步较早,已有风电场37个,太阳能电站45个,绿色清洁能源实现大发展、大跨越,风光并网规模不断增长,清洁能源装机从159.2万千瓦增加到542.2万千瓦,增长3.4倍多,全市超70%的电力装机和超54%的发电量来自新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居全区第一,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新能源技术不断创新,项目示范优势持续提升。我市坚持先立后破,鼓励技术创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牧业+光伏等示范项目建设,光伏治沙项目装机规模达37万千瓦;开展光热项目示范,建成自治区唯一的光热发电项目,探索解决自治区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长时间电力不平衡与系统运行不稳定问题。近期,巴彦淖尔市5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已纳入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构建“光热+风电+光伏+储能”的系统发展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能源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带动效应持续增强。我市新能源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目前,上海庙至山东直流特高压输电通道配套160万千瓦风电基地、保障性并网风电和光伏、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火电灵活性改造、整县屋顶光伏、川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绿色能源带动产业集成,已建成东立多晶硅、巨能塔筒、四华风电、远景风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三一重能零碳产业园区、光热装备制造与科技创新园区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努力转变新能源产业发展单一的状况,让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为乡村振兴加速度



作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牵头部门,统筹谋划,整体推进,重点抓好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保障、事中事后监管、政策业务指导等本职工作,积极协调落实拆旧复垦、后续扶持等重点措施,不断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有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6953户14675人的搬迁任务,建档立卡完成4964户9870人、同步搬迁1989户4805人,累计建设30个集中安置区,9870人落实产业、就业、社保兜底等后续扶持措施,配套修建学校、幼儿园、村卫生室、村活动室、广场等设施,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就业扶持和产业培育,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020年至2022年三年累计争取自治区后续扶持资金1.42亿元,涉及6个旗县21个集中安置区,累计受益搬迁脱贫人口达2499户6258人。

 

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搬迁脱贫人口中有劳动力的3862人,通过“巩固稳岗稳定就业一批、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吸纳一批、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一批、公益岗位兜底安置一批”等方式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100%,真正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目标。

 



推进粮食生产工作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全面部署。十年来,我市在全区率先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储备能力明显提升。拥有自治区、市、旗县区三级粮食储备,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我市粮油储备指导性计划,市、旗县区储备粮可满足全市人民97天基本生活需求。储备粮分布于全市6个粮食主产区,以国有企业为主,由13家承储企业负责承储,如发生应急突发情况,可确保储备粮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向中央及自治区争取到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仓储等各类补贴资金1.8亿元,规模以上粮油企业(2万吨以上)有效仓容达到163万吨。

 

扎实做好粮食收购,十年来,纳入全市统计范围的夏、秋粮收购企业累计收购粮食667万吨。同时,国家在内蒙古实施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政策期间,累计收购临储玉米达198万吨。

 

不断加大粮食安全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各类监督检查,累计检查100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3304人次,检查企业3914家,并在2020年被评为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先进单位。

 

全力做好粮油应急保供。我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企业设施,构建以成品粮应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就近面粉加工企业为纽带,以县级以上城市应急配送中心和储运企业为骨干,以覆盖街道和乡镇的城乡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为基础的新型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共确定了9家应急粮食加工企业、5家应急粮食配送中心、5家应急粮食储运企业、110家粮油应急供应点,初步形成了涵盖加工、配送、储运、供应,覆盖城乡、辐射村组的粮油应急供应体系,如遇突发情况,存放的原粮可就地生产加工,运往周边旗县及供应点,以最短的时间确保区域粮食供应。